Inklings

穿优衣库的菩萨

你好哇,我是小青。这周分享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关于我最近看的一些与敦煌相关的纪录片、书籍,摘取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小片段,想知道你看了是否也会被打动。

可爱的句子

“愿我的言语能够产生互爱与理解,愿它们美如宝石,丽如花朵。”——《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脑里有泡

傻儿子

和尚为啥不吃肉呢?因为南梁的梁武帝萧衍吃素,从他开始,汉传佛教的僧人就开始不吃肉了。

梁武帝想为了修寺庙捐钱,但是自己手头又没钱,就干脆出家,“舍身同泰寺”,然后让大家拿钱去赎。就这么出家、还俗、出家、还俗折腾了四次,募集了不少钱。

我感觉在佛本生故事里,那些国王、王子动不动舍个脑袋、舍个肉,还挺感人的;但是,现实历史中,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听起来就有点儿滑稽。

“我没钱,你们可以绑架我,让他们拿钱赎我回去。一次不够的话,可以多来几次。”有一种地主家傻儿子的感觉。

历史上有四个皇帝以铁血的灭佛政策著名,合称“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而梁武帝呢,他既然这么佛系,他的谥号怎么也得了个“武”字的?

因为他多次北伐,和北魏打了不少仗呢。《琅琊榜》里面的皇帝,就是以梁武帝为原型的。

王中王

《丝绸之路新史》:“‘王中王’是伊朗语中对统治者的标准称呼。”

我:知道,火腿肠嘛不是。

曹衣出水

啊,原来“曹衣出水”的意思,就是雕塑穿的衣服好像是湿的,贴在身上。

为什么有点搞笑。

截图自纪录片《莫高窟》第 1 集

制片人

原来大足石刻的大足,不是大脚,而是大丰大足的意思。籍籍无名的僧人赵智凤,算是大足石刻的“制片人”吧?

呱唧呱唧

纪录片抒情的台词配上套路的抒情背景音乐,就有点子不消化,但是加上三倍速播放,就反而好看了。倍速播放有种解构效果,里面的观众鼓掌,变成了滑稽的呱唧呱唧呱唧呱唧。

小旅行

石窟里的少男少女

麦积山第 133 窟入门处,接引佛(阿弥陀佛)身边是释伽牟尼 7 岁的儿子罗睺罗。这是非常少见的表现佛陀父子亲情的雕像。

我感觉罗睺罗表情中的生疏和委屈,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见到忙于打工、许久未见的父母时,典型的反应。与麦积山大多数笑嘻嘻,恨不得露着大牙的,恨不得笑出声音的佛菩萨像,迥然不同。

截图自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第 3 集《东方微笑》)

麦积山石窟第 121 窟,两个小比丘尼在佛陀身边交头接耳、耳鬓厮磨,感觉这个石窟的人像很有人间烟火气呢。

截图自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第 3 集《东方微笑》

小姐姐

大足石刻北山第 125 号,数珠手观音窟,表现出自然亲切、有生命力而非神秘的笑容,凸显出人性的魅力。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圣母像。

截图自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第 3 集《美的守望》

场面

惊呆了我,大足石刻直接把观无量寿经变雕刻出来了。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阿凡达》也就是这个感觉了。

素质

张大千居然还在瓜州榆林窟第 25 窟的墙壁上写日记,这什么素质哈哈哈。

截图自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第 2 集《敦煌丹青》

优衣库菩萨

敦煌东千佛洞第 4 窟,露脐装、超短裙菩萨。这不就是夏天的我嘛?

截图自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第 2 集《敦煌丹青》

威尼斯原住民

威尼斯的原住民渐渐流失,城市逐渐让给了游客。在威尼斯圣巴尔托洛梅奥广场,有一家药店,用电子屏幕滚动显示威尼斯这座城市还剩下多少居民。

截图自纪录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第 3 集《面孔》

艺术社会史

郑炳林老师在《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里说:

“吐蕃占领(敦煌)期间,供养人画像锐减甚至消失,这大概和吐蕃实行高压政策,强迫汉人穿吐蕃装、披头编发有关系,人们不愿以这种形象出现在洞窟之中甚至流传到后世。”

甲方也要面子的嘛。

“归义军时期,再次穿上唐装的供养人形象再一次出现,并且体量增大,甚至高于真人。造像风格基本继承吐蕃时期,经变画题材更加丰富,特别是劳度叉斗圣变非常流行,大概表达了赶走吐蕃的喜悦。”

我想,艺术社会史的有趣之处,一来在于它将艺术史和记载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所谓“历史”串联起来,相映成趣,二来它会比我习惯看到的“历史”揭示更多历史中的普通人过着什么样的“秘密”生活。

关于你和我的整个人生,很有可能不会在千百年后的历史课本里出现哪怕一个字,我们就是这样真实存在过的普通人。

我的问题

矛盾

“莫高窟第 254 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画面色彩粗犷浓烈,几乎没有任何空白。扭曲而几何化的形体,带着中原艺术里从未有过的强烈凹凸。推顶着画面的边框,仿佛随时会破壁而出。悲壮的画面是现实的回响。

上图引用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公元 421 年,北凉国君沮渠蒙逊率领两万士兵攻打敦煌,破城后下令屠城。之后几十年内,敦煌战争不断,加上蝗灾、饥荒,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莫高窟第 254 窟就开凿于这个时期。墙壁上的一笔一笔,是这个城市需要悲悯来抚慰的过往。”

引用自:纪录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第 4 集《面孔》

这个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既然这么喜欢佛教,还建了天梯山石窟,他怎么还到敦煌去屠城呢,真是奇怪。

小动物老师说,也许就是因为他经常要去屠城,所以才要造石窟。这个逻辑好可怕,但是好有道理。

结束语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转发给一位你喜欢的朋友,也许能让这个家伙感受到一些友好的陪伴。💚

View origin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