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lings

考试不考的世界史笔记(4)

你好哇,我是小青。这是我的世界史学习笔记,我来看看这个世界过去咋回事。祝你幸福!

毕达哥拉斯和墨子

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之间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数是万物的本源”,认为宇宙的和谐可以用数学关系解释。毕达哥拉斯学派没有固定的大本营,像个宗教团体,有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神秘色彩,我觉得有点像中国的墨家。

苏美尔眼线

苏美尔人给人类的一大教训,就是画全包眼线要慎重,容易看着显呆。

伊特鲁里亚城市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9 世纪,当时早期伊特鲁里亚人在此定居。到公元前 6 世纪,这座城市(当时称为 Felsina)已成为伊特鲁里亚文化在北部的重要中心,是多种文明交汇的场所。

伊特鲁里亚文明兴盛于公元前 8 世纪至 3 世纪的意大利半岛,被认为是欧洲土著文化。其鼎盛时期由一系列独立的城邦组成松散联盟,博洛尼亚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文明在艺术、建筑和宗教方面成就卓著。他们精湛的工艺品、独特的墓葬建筑和丰富的宗教信仰对后来的罗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建城的象征性青铜雕塑——母狼与双胞胎,里面的母狼一直被认为是伊特鲁里亚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公元前 7 至前 6 世纪,伊特鲁里亚人曾统治罗马,对其早期发展贡献巨大。然而,随着罗马的崛起和自身的分裂,伊特鲁里亚文明在公元前 4 世纪开始衰落。尽管如此,他们的文化遗产在罗马统治下仍然存续了数百年。比如,罗马崇拜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三神庙信仰,拱门建筑,toga 服饰,角斗等等,都是来自伊特鲁里亚文化的。

直立人

你们古生物界取名有点 bug 的,能人和直立人,哪个听着是进化形态?显然是直立人对吧?你都没直立,你能什么能?但,不是的,能人(Homo habilis)是 250 万年前在非洲开启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而直立人(Homo erectus)是能够控制火、走出非洲走向亚洲的升级版本,生活在生活在 190 万至 11 万年前。直立人的著名例子是周口店北京人。

我心目中南方古猿才应该叫直立人,就是不会造石器但是会直立。直立人都已经能走出非洲了,我认为应该叫溜达人;他们还会控制火,叫 fire benders 也行。

跟柯紫老师讨论了一下,我们猜想有可能直立人就是一直直立了,前面的那些偶尔也爬一下子。

北京人在东亚地区长期生活,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大约在 20 万年前消失了。现代人类(Homo sapiens)在大约 7 万年前至 4 万年前进入东亚地区,并逐渐替代了当地的早期人类,包括北京人在内的其他直立人分支。因此,北京人代表了人类演化的多样性,却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直接祖先。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 2.5 万年。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约为 1.1—1.8 万多年前,属于现代人类。

火的重要性

保守估计在约 25 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约 10 万年前),人类可能开始尝试自己生火。

有了火之后,人类可以在洞穴中生火照明、取暖,清除洞穴中的潮湿和霉菌,可以防风避雨,还能躲避猛兽和其他外来者的攻击。还可以在洞穴内社交,搞艺术创作和仪式活动。

与自主生火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还有语言的起源。人能够直立行走之后,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制造工具和打手势。用火烹饪的食物营养更好消化吸收,帮助大脑发育,让人类有更多精力社交和学习。熟食减少了咀嚼负担,口腔肌肉变得更适合清晰、复杂的发音。

暖和的重要性

旧石器时代(约250万年前到1万年前)大部分时期处于更新世,这是一个冰河时期,全球气候非常寒冷。1.2万年前,冰河期逐渐结束,全球气温回升,进入了全新世(Holocene),这是一个相对温暖和稳定的气候时期。地球各地的气候逐渐变得更加湿润和温暖,形成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气候的变化使得农业得以发展。冰河期结束时,许多大型冰川时代的动物猛犸象等因为气候变暖和栖息地变化而灭绝,迫使早期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食物来源,逐渐转向农业。

新石器时代最重大的事件是农业革命。农耕使得人类不得不从流浪转变为定居,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人口的增长、物质文化的丰富。气候的稳定还使得人类有更多时间和资源进行工具改进、文化创造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如发展早期宗教、建筑和艺术。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很多,我每次去博物馆看到这些遗址的名字,都觉得见多了眼熟,却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哪个,所以稍微整理了一个简短的笔记,又挑了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器物作为插图。

江西上饶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有中国最早的稻谷遗存,和世界最早的陶器,距今 1.8 万年。

哈哈,仙人洞内景,好想去看看啊,顺便尝尝上饶鸡腿

河北邯郸的磁山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鸡骨骸,距今八千年。

磁山陶盂和支架,藏于故宫

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出土了大量粟类作物遗存,有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和最早的白酒遗存,而且证明了早在八千多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

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骨笛,藏于国博

裴李岗石磨盘、石磨棒,用来给小米去壳的,藏于国博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独木舟,距今约七千年。

河姆渡遗址出的一个用牛肩胛骨制作的耕地用的铲子,藏于国博

河姆渡陶猪,藏于国博

杭州的良渚遗址,发现了精美玉器,有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的遗址,是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距今约五千年。

良渚玉琮,藏于国博

内蒙古赤峰的红山遗址,出土了祭祀用的玉器比如著名的 C 形玉龙和女神庙,显示了早期宗教活动,距今约五千年。

红山 C 龙,藏于国博

河南三门峡的仰韶遗址,以彩陶文化著名。

中学历史课本封面上的兽面纹红陶盆,藏于国博

仰韶鹰形鼎,藏于国博

山东济南的龙山遗址,出土了黑陶,距今约 4500 年。

龙山黑陶,藏于国博

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出土了大型城墙、天文遗址,可能是早期国家的迹象,距今约四千年。

陶寺蟠龙陶盘,藏于社科院考古所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发展可追溯至公元前 2500 年。当时,人们用芦苇杆在湿泥上压出楔形符号。到了阿卡德时期,楔形文字成为西亚北非地区的通用文字,被埃及、赫梯、叙利亚和古波斯等文明广泛采用。楔形文字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书写系统,还记录了多种语言,包括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赫梯语等。

19 世纪,考古学家在波斯的贝希斯敦铭文上发现了三种语言的楔形文字,类似于罗塞塔石碑对破译古埃及文字的作用。这块铭文是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下令刻写的,用古波斯语、阿卡德语和埃兰语三种语言记录。英国学者亨利·罗林森在 19 世纪 40 年代成功破译了贝希斯敦铭文中的楔形文字,为楔形文字的破译奠定了基础。

《世界历史》纪录片里说赫梯王国的楔形文字泥板都是王室文献,因为泥板和芦苇在小亚细亚不常见,需要进口。这不奇怪吗?小亚细亚还能缺泥巴?没有芦苇用别的刻一个笔呗,树枝、石头、骨头,啥不能替代芦苇的呀?赫梯人连冶铁技术都垄断了,能给小小一个泥巴块、芦苇杆难住吗?

网友“旧时明月照无眠”提出的猜想是,或许平民也用,只是为了节省成本,泥板刻完用好之后,泥巴又回收利用了,没有烧制保存。我觉得有道理。

纸莎草

纸莎草是一种早期的书写材料,由生长在尼罗河流域的纸莎草植物制成,广泛用于古埃及的文书记录。它在埃及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纸莎草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到公元前 6 世纪左右在希腊广泛使用,并于公元前 4 世纪传入罗马。纸莎草主要通过地中海贸易路线传播,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希腊和埃及文化的融合加速了其传播。然而,纸莎草不适合湿润环境,生产过程复杂,成本较高,且难以卷起保存,容易断裂。

东汉的蔡伦在公元 105 年改进并推广了造纸术,用各种植物纤维材料通过复杂的水解和筛选制造纸张。这种新型纸张更加便宜、质轻、便于书写和保存,逐渐取代了竹简和木牍等繁重的书写材料。公元 7 世纪之后,中国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阿拉伯和欧洲,最终取代了纸莎草、羊皮纸等早期书写材料。

上周在博洛尼亚市立考古博物馆古埃及展厅,我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纸莎草。

抽奖

雅典城邦的最高领导人是抽签选出来的,想一想就觉得这不神奇什么神奇。

润的意义

润有没有意义?当然有。

古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虽有选举权,却没有被选举权,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仍受到贵族压制和剥削。为争取权益,平民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抗争方式——集体撤离城市,润至附近的圣山。作为罗马军队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平民的撤离直接威胁了罗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迫使贵族不得不与之谈判并做出让步。

平民运动持续了二百多年,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设立了护民官制度,赋予平民更多政治权利。此后,罗马开始制定《十二铜表法》等成文法,使平民可以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公元前 336 年,首位平民出身的执政官诞生。随后通过法律规定,两名执政官必须由一贵族一平民担任。到公元前四世纪,各种高级官职都向平民开放,元老院中也出现了平民身影。

战争生意

我以为打仗就是因为统治者喜欢呢,原来战胜的一方可以向战败的一方索要巨额赔款,被征服的地方以后每年还要交税!所以战争就和种田一样成了一种生意,西西里每年向古罗马交税的粮食,就够所有罗马人吃一年,罗马人就不用自己种田了是吧!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