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lings

《世界历史》纪录片学习笔记(1)

纪录片《世界历史》笔记。

第一集

纪录片旁白讲古希腊哲学家的时候,画面配的是迈锡尼文明的墓穴内部,搞得我还以为二者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事物。

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是希腊青铜时代后期的一个重要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 1600 年至前 1100 年之间。得名于主要城市迈锡尼(Mycenae),主要位于希腊大陆,尤其是伯罗奔尼撒半岛。

迈锡尼文明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英雄时代的背景,考古学上以复杂的线形文字B(Linear B)著称。

线形文字 B 是早期希腊语(荷马史诗中的语言)的前身。古希腊语经历的主要阶段包括:荷马时期的早期希腊语、古典时期的雅典方言、希腊化时期的通用希腊语(Koine)、拜占庭时期的希腊语。圣经新约,大部分都是用通用希腊语 Koine 写的,为什么呢?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把希腊文化传到地中海地区,希腊语成为了东地中海地区的通用语言,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希腊语是帝国东部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广泛运用。一个普通的现代希腊人去读古希腊文字,会像我去读甲骨文一样困难。

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存在于公元前 3000 年至前 1450 年之间,以克里特岛为中心,所以又称为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是一位传说中的克里特国王的名字。他们使用的文字叫线形文字 A,至今没有被破译。大约在公元前 1450 年左右,迈锡尼人征服了米诺斯文明中心,但不久后,他们自己也神秘地奔溃了。

公元前 12 世纪,迈锡尼文明崩溃以后,希腊进入“黑暗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和大规模文化活动。黑暗时代结束之后迎来“古风时期”,公元前 8 世纪到前 6 世纪,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的时代开始了。

如果要去看古希腊哲学的源头遗迹,得去土耳其的城市米利都(Miletus)。

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是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派,以位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米利都城的几位哲学家为代表,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米利都学派的特点在于他们试图寻找世界的“本原”,即万物的最初起源和本质。

泰勒斯(Thales)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万物的起源是水。他是第一位尝试用自然的原因而非神话解释宇宙的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定”(Apeiron)是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无限且无形的物质,它包含并生成万物。阿那克西美尼主张空气是万物的本原,因为空气无处不在且可以通过稀化和浓缩转变为其他物质形态。

米利都学派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的创世理论试图用自然的、非神话的方式解释宇宙的起源。这种思维方式开启了希腊哲学的“自然主义”方向,即用观察和理性推理来解释世界,而不是诉诸超自然的力量或神话传说。

最早提出自然发生说(Naturalism)的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他提出了某种原始的进化论观点,他认为人类最初是从类似鱼的水生动物进化而来的,不过他并没有现代进化论的生物学依据。为什么不能算是泰勒斯呢最早提出呢?因为泰勒斯相信万物有灵论的超自然神话解释,而且对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系统和深入的解释。

米利都学派之后,古希腊哲学思想继续继承发展。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纪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是以弗所学派的创始人,以弗所在现在的土耳其,当年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他提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思想,认为火是万物的本质,并提出“斗争”是事物变化的本源。

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之间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数是万物的本源”,认为宇宙的和谐可以用数学关系解释。毕达哥拉斯学派没有固定的大本营,像个宗教团体,有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神秘色彩,我觉得有点像中国的墨家。

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到 4 世纪之间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无数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原子)组成的。

随后,古希腊哲学的中心转移到了雅典。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的苏格拉底(Socrates)强调道德哲学和伦理学,通过“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引导学生反思和辩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提出了理型论和“理念世界”的概念。生活在公元前 4 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发展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

古希腊哲学家们奠定了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基础,而在之后的世纪里,这种探索精神延续下来,人类持续探索着世界和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

林奈生活在 18 世纪的瑞典,是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时期的科学家。林奈建立了生物分类系统(特别是二名法,每个物种用两个拉丁词属名和种名命名),按照界、纲、目、科、属、种的等级来分类所有已知的生物,奠定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从此以后,植物学家在描述植物时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和语言。他还首次将人类归类于灵长目(Primates),并赋予其拉丁学名Homo sapiens,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比如猴类和猿类)一起分类。他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其他动物界之外。

林奈将自然界视为一个不变的创造物系统,他认为每个物种是上帝创造的固定单位,没有变化。

18 世纪的法国科学家布丰提出,物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他暗示人类和类人猿(如猩猩和黑猩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种“人猿共祖”的思想挑战了基督教创世论的正统观念,引发了来自宗教界的批评和抵制,却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拉马克,还启发了达尔文。

拉马克继承了布丰的观点,即物种可以发生变化,并试图为这种变化提供更为系统和科学的解释。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学说。他认为,生物体的器官和特征会因使用或不使用而增强或退化,这些变化可以在其后代中遗传下来。例如,长颈鹿的长颈是因为它们努力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种行为不断积累并遗传给后代。然而,拉马克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支持,也没有明确的机制来解释如何实现这种遗传。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孟德尔遗传学的发现,性状的获得性变化不会直接遗传给后代。也就是说,梅花鹿妈妈再努力把脖子伸长,也不能自动生下一个长颈梅花鹿,所以拉马克构想的这个原理是错误的。

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作为物种进化的主要机制。生物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选择作用来形成适应性和物种多样性。他的理论逻辑一致,更为系统,并得到了更多的实证支持。今天我们提到进化论,通常首先想到的是达尔文,不过在他之前的科学家们一步步给了他很多的启发。

1831-1836 年,达尔文乘船到世界各地考察,然后用二十年收集资料,于1859 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他在巴西的热带雨林中观察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阿根廷发现了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引发了他对物种灭绝和变异的思考;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今厄瓜多尔)观察到不同岛屿之间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显著差异,与各岛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他在澳大利亚观察到袋鼠和鸭嘴兽等独特的哺乳动物,思考了生物的地理分布和适应性进化;他在非洲进行了地质学考察。

《物种起源》这本书里没有提到人类的演化问题。1871 年,达尔文发表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与猿类有共同祖先,并且用大量证据支持了这个观点。

严复在 1898 年首次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翻译成中文,译名为《天演论》,将达尔文的思想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今,这句话已如成语般深入人心,成为普通中国人理解达尔文思想的首要联想。然而,这个翻译可能导致对达尔文原意的误解。

“自然选择”翻译为“天择”,暗示了一种由“老天爷”决定物种存亡的神秘主义世界观。事实上,达尔文理论中的自然选择并没有预定方向或意图,也不受任何超自然力量操控,而是一个完全自然、无目的性的过程。

此外,各个生物争着抢着让老天爷来选择自己,谁能适应,谁强大,谁就能生存下来,这种“优胜劣汰”的表达让人联想到社会中的个人竞争,似乎在暗示强者理所当然应当淘汰弱者,认同弱肉强食、残酷竞争的合理性。这种观点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然而,自然选择并非简单的“强者生存”,而是指“最适合环境条件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和繁衍。在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并不仅取决于力量或竞争力,还包括合作、群体支持和环境适应能力。比如蜜蜂和花朵相互合作共生;黑猩猩之间会分享食物,相互照顾;竹节虫、枯叶蝶通过伪装成植物避免捕食者攻击,避免竞争冲突;海豚和鲸有时会救助同类或者其他物种。

“适者生存”描述的是自然界现象,而人类社会并不必然遵循这一原则。人类社会有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达尔文本人也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如同情帮助弱者,在严格的“自然选择”意义上看似不利,确实人类社会繁荣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被滥用于支持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役和暴力压迫等不平等的社会政策,造成诸多人间惨剧。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本人明确反对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可以说,达尔文是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

北京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属于直立人(Homo erectus),直立人是首批走出非洲并扩展到旧大陆的早期人类,已经会使用工具和火。根据现有考古和遗传学证据,北京人在东亚地区长期生活,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大约在 20 万年前消失了。现代人类(Homo sapiens)在大约 7 万年前至 4 万年前进入东亚地区,并逐渐替代了当地的早期人类,包括北京人在内的其他直立人分支。因此,北京人代表了人类演化的多样性,却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直接祖先。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 2.5 万年。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约为 1.1—1.8 万多年前,属于现代人类。

地球上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的能人(Homo habilis),生活在大约 250 万至 150 万年前。能人是最早制作简单石器的早期人类,这是人类行为的重要转折。他们脑容量较大,牙齿较小,有明显的人类特征。

能人是从南方古猿进化而来的,南方古猿生活在大约 400 万到 200 万年前,是一种较早的类人猿,能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小,还不会制作石器。1974 年,美国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逊(Donald Johanson)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Hadar)地区发现了一具部分完整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发现化石的那天晚上,团队在营地里播放了披头士乐队的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于是他们决定用歌曲中的名字“Lucy”来命名。Lucy 生活在大约 320 万年前,是已知最完整的早期人类祖先之一。

1961 年,英国古生物学家 Louis Leakey 和 Mary Leakey 夫妇最早在东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发现了能人化石。他们坚信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而且奥杜威峡谷位于东非大裂谷核心区域,有丰富的化石层和清晰的地质构造,在那里发掘了几十年,终于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找到了。

东非大裂谷地形图

奥杜威峡谷位于坦桑尼亚,Leakey 夫妇发现的化石有一部分收藏在坦桑尼亚首都的博物馆,有的在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他们发现的奥尔多万石器(Oldowan tools)是最早的石器工具之一,标志着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Age)从 250 万年前开始了。

保守估计在约 25 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约 10 万年前),人类可能开始尝试自己生火。

有了火之后,人类可以在洞穴中生火照明、取暖,清除洞穴中的潮湿和霉菌,可以防风避雨,还能躲避猛兽和其他外来者的攻击。还可以在洞穴内社交,搞艺术创作和仪式活动。

与自主生火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还有语言的起源。人能够直立行走之后,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制造工具和打手势。用火烹饪的食物营养更好消化吸收,帮助大脑发育,让人类有更多精力社交和学习。熟食减少了咀嚼负担,口腔肌肉变得更适合清晰、复杂的发音。

第二集

机械技术、能源转化技术和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三大核心技术,最早的形式是打制石器、火的使用、语言符号和绘画。

旧石器时代(约250万年前到1万年前)大部分时期处于更新世,这是一个冰河时期,全球气候非常寒冷。1.2万年前,冰河期逐渐结束,全球气温回升,进入了全新世(Holocene),这是一个相对温暖和稳定的气候时期。地球各地的气候逐渐变得更加湿润和温暖,形成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气候的变化使得农业得以发展。冰河期结束时,许多大型冰川时代的动物猛犸象等因为气候变暖和栖息地变化而灭绝,迫使早期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食物来源,逐渐转向农业。

新石器时代最重大的事件是农业革命。农耕使得人类不得不从流浪转变为定居,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人口的增长、物质文化的丰富。气候的稳定还使得人类有更多时间和资源进行工具改进、文化创造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如发展早期宗教、建筑和艺术。

工具改进比如弓箭。弓箭在旧石器晚期首次出现,最早的箭头遗迹可以追溯到大约 7 万年前,这些箭头在南非的 Sibudu Cave 发现,标志着早期人类已经掌握了复杂的狩猎工具。

大约在 1 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西亚地区由狩猎采集向农业定居生活转变,这一过程被称为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西亚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处,这一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古代文化、技术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而且,西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农业革命的发生非常有利。西亚的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伊朗等地,是最早开始农业活动的区域之一。这一地区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合野生谷物和动植物生长,早期人类在这里驯化了小麦、大麦和一些家畜,如山羊、绵羊和牛。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和吊岩洞遗址,有中国最早的稻谷遗存,和世界最早的陶器,距今 1.8 万年。河北邯郸的磁山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鸡骨骸,距今八千年。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出土了大量粟类作物遗存,有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和最早的白酒遗存,而且证明了早在八千多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独木舟,距今约七千年。杭州的良渚遗址,发现了精美玉器,有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的遗址,是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距今约五千年。内蒙古赤峰的红山遗址,出土了祭祀用的玉器比如著名的 C 形玉龙和女神庙,显示了早期宗教活动,距今约五千年。山东济南的龙山遗址,出土了黑陶,距今约 4500 年。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出土了大型城墙、天文遗址,可能是早期国家的迹象,距今约四千年。

新石器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些文化使用纯铜(红铜)。公元前 3500 年,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和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地区的居民最早发明了青铜器。

乌尔军旗(Standard of Ur)是公元前 2600 年苏美尔文明的乌尔遗址(今伊拉克)的著名考古发现。是一个空心木箱,上面有贝壳、红色石灰石和青金石组成的镶嵌画,一面表现战争,一面表现和平的宴会。

赫梯王国(Hittite Empire,今土耳其)不是冶铁技术的发明者,而是最早大规模使用和改进这项技术的文明之一,安纳托利亚高原富含铁矿资源。赫梯王国的冶铁技术逐渐通过贸易和战争扩散到其他地区。

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 3500 年左右),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复杂化,小型定居点逐渐合并形成更大的聚落,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尤为明显。

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乌鲁克(Uruk)是苏美尔文明的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乌鲁克是最早使用楔形文字的地方之一。

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现在大约公元前 3300 年左右。象形文字演变成更为简化的圣书体和草书体,并影响了后来的古希腊字母。

第三集

象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 3300 年左右的古埃及,在埃及历史中使用了约 3500 年,直到公元 4 世纪才被取代。这种文字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灵活的书写方向:可以从左到右、右到左,甚至从上到下书写,主要取决于符号中人物或动物的面向方向。

楔形文字的发展可追溯至公元前 2500 年。当时,人们用芦苇杆在湿泥上压出楔形符号。到了阿卡德时期,楔形文字成为西亚北非地区的通用文字,被埃及、赫梯、叙利亚和古波斯等文明广泛采用。楔形文字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书写系统,还记录了多种语言,包括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赫梯语等。

19 世纪,考古学家在波斯的贝希斯敦铭文上发现了三种语言的楔形文字,类似于罗塞塔石碑的作用。这块铭文是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下令刻写的,用古波斯语、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和埃兰语三种语言记录。英国学者亨利·罗林森在 19 世纪 40 年代成功破译了贝希斯敦铭文中的楔形文字,为楔形文字的破译奠定了基础。

1798 年,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征服埃及,同时带领了一支由 167 名科学家和学者组成的考察队。他们对古埃及的建筑、遗迹和文物进行了全面研究,这次远征直接导致了罗塞塔石碑的发现。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僧侣体(又称圣书体,是一种简化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1822 年,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成功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

腓尼基字母是最早的字母文字系统之一,对现代西方文字(如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它起源于古代腓尼基文明,大约在公元前 15 世纪左右开始使用。腓尼基字母的形成与埃及象形文字和西奈原始字母有关,从更早的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系统演变而来,但逐渐简化为表音文字。它由 22 个符号组成,仅代表辅音,没有专门的元音符号。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后,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字母系统,并为每个辅音加上元音,进一步演变成拉丁字母和其他西方文字系统。

半坡遗址位于中国陕西西安,是距今约 6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在半坡文化的陶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符号,被认为是早期的原始刻画符号。虽然这些符号不能算作文字,但体现了人类试图用符号表达某些事物的早期尝试。中国真正系统化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甲骨文时期(约公元前 14 世纪)。

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统一全国的文字标准,产生了小篆。小篆是甲骨文、大篆等文字的简化形式,但仍具有比较复杂的线条结构。隶书在秦末汉初时期逐渐形成,比小篆更加简洁,书写速度也更快。它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汉代官方文书的主要字体。

纸莎草是一种早期的书写材料,由生长在尼罗河流域的纸莎草植物制成,广泛用于古埃及的文书记录。它在埃及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纸莎草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到公元前 6 世纪左右在希腊广泛使用,并于公元前 4 世纪传入罗马。纸莎草主要通过地中海贸易路线传播,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希腊和埃及文化的融合加速了其传播。然而,纸莎草不适合湿润环境,生产过程复杂,成本较高,且难以卷起保存,容易断裂。

东汉的蔡伦在公元 105 年改进并推广了造纸术,用各种植物纤维材料通过复杂的水解和筛选制造纸张。这种新型纸张更加便宜、质轻、便于书写和保存,逐渐取代了竹简和木牍等繁重的书写材料。公元 7 世纪之后,中国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阿拉伯和欧洲,最终取代了纸莎草、羊皮纸等早期书写材料。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文字(也称为印度河文字)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译。哈拉帕文明存在于公元前 3300 年至公元前 1300 年,分布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广阔区域内。破译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多数文字记录很短,通常只有 4 到 5 个符号,难以提取语法结构或句法规则;缺乏类似罗塞塔石碑的双语或多语文本作为破译工具;哈拉帕文明文字基于的语言或语言家族尚不清楚;部分符号因时间久远和保存条件影响而出现磨损、模糊,或解读存在争议。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