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lings

天宁寺塔和它的 CP

你好哇,我是小青。今天要分享我上学期城市规划课的期末作业,一篇写得我非常开心的小作文。要求是结合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个文化机构或者文化项目,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分析它的成败得失,并为它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小作文本来是英文写的,今天时间有限,我用 Claude 机器翻译成了中文。

我选择的是北京的天宁一号园区,最早得知这个地方,是在播客里听青年小伙子讲到的。第一次去天宁寺,也是听了《跟宇宙结婚》节目讲北京人春节要去白云观摸石猴,我也在疫情期间一个人去了白云观摸了所有的石猴,顺便去了趟相距不远的天宁寺。我自己去当然是只看了个寂寞,也看了个热闹;后来超级幸运地跟着般般老师和“小一班”看塔小分队的家人们,从头到脚把整座塔,还有旁边所有的龙所有的碑,全都学习了一遍。

看塔那天的回忆实在是太美好了,古建筑游记我足足整理了 47 页的手帐,仍觉得不够;我总觉得早晚要结合我心爱的 Jane Jacobs 的城市发展理论,好好赏析一下天宁寺塔与二热大烟囱并立的现象,才算过瘾。拖来拖去一直没写,没想到来意大利读艺术管理的硕士,在城市规划课的作业里正好借机发挥一下脑洞。满分 30 分,我这篇作文得到了 32 分的成绩,嘻嘻。

闲聊几句:意大利有趣的 lode 制度,使得老师可以打出比满分还高两分的成绩,思路和中国的大学完全不同,我记得我的大学老师无论如何都要扣几分,说因为学生没有完美的。我觉得我在意大利越上学越自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授们不仅仅把我们当成学生,而是当成 colleagues 同事。他们不仅会充分认可学生用功读书的过程和结果,而且非常珍惜我们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热情活力和好奇心,还总是强调,我们即使是提出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建议方案也一定是有价值的,没准儿哪天就有大用。

是啊,谁能预测以后!彼时无用且澎湃的热爱,启发了如今满分的作文;今天不着边际的脑洞,以后万一被天宁一号的运营商看到,当真考虑了,那……那咱不也为更好的北京、更好的天宁寺塔做贡献了嘛哈哈哈哈哈。这篇作文老师提出的意见是,分析太少、建议太多。这我确实承认,那天晚上写得实在太 high 了,彻底释放了快乐小狗型作者的天性。也是很久没有干过公共教育活动策划的老本行了,写起策划来仿佛美术馆同事们杠铃般的笑声又在耳边。好想念。

文末是我整理的般般老师天宁寺塔课堂笔记手帐,光荣属于般般,如果有错误应该是我的无知空耳,请行家指正,谢谢~

双塔未来:北京天宁一号如何重塑古代与工业遗产的对话

1. 引言

北京"天宁一号"文化科技创新园是北京市城市更新的旗舰项目,将原北京第二热电厂转型为一个融合文化、科技和金融的活力中心。

园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心地带,毗邻历史悠久的天宁寺,既保留了工业遗产,又促进创新发展。通过吸引文化和科技领域的高端产业,天宁一号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将历史价值与现代产业和社区参与有机融合。

2. 历史背景

天宁寺建于唐代,是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拥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寺内的天宁寺塔是北京现存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也是北京城区最古老的地上建筑。作为北京城历经五朝的唯一地面见证物,它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1972 年,北京第二热电厂的建成,形成了"双塔并立"的独特景观——电厂 180 米高的烟囱与 57.8 米高的天宁寺塔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城市时间维度上的变迁。

北京第二热电厂建于 1972 年,1980 年正式投入运营,长期承担着北京核心区域的供热任务,为重要政府场所提供热能。然而,由于能源政策调整和城市发展需求变化,该电厂于 2009 年停止运营,厂房设施成为工业遗迹。这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之间关于是否应保留其烟囱作为历史地标的持续且激烈的讨论。

在更广泛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市政府与中国华电集团启动了电厂转型计划,旨在保留并改造其工业遗产,将其打造成现代文化科技创新中心。2014 年,重建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天宁一号创新园区建设的重要一步。

3. 利益相关者与治理

天宁一号的发展涉及多个关键利益相关者,每一方在项目规划、实施和运营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政府和西城区政府在政策制定与规划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的城市更新政策,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改造,同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西城区政府提供了资金支持和行政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作为北京第二热电厂的原产权单位,中国华电集团是此次改造的主要投资方。2014 年,集团成立了北京天宁华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园区整体开发、招商引资和日常运营的实体。华电集团的参与不仅确保了稳定的资金支持,还贡献了能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支持天宁一号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建筑改造工作。

园区的长期成功还依赖于入驻企业和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截至 2023 年,已有超过 21 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 90% 以上专注于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入驻企业包括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和东方演艺集团等。此外,天宁一号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展览、音乐会和戏剧表演,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增强区域文化活力。

4. SWOT 分析

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

5. 战略分析和建议

天宁一号创新园区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缺乏连贯的文化定位有效的空间整合,导致未能充分利用其历史和文化优势。为确保长期活力,园区需要在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框架下进行定位,探索文化与科技的协同作用,以及历史遗产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5.1. 提升历史和文化价值

天宁一号处于工业遗产与宗教文化的交汇处,包含北京第二热电厂遗址、天宁寺和白云观的文化遗产。园区应采用宏观历史视角,突出城市发展演变,培养公众对历史变迁、文化延续和技术进步的深刻理解。

历史价值角度,园区应开发"过去-现在-未来"文化走廊,将天宁寺、白云观和工业遗址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城市记忆空间。通过数字展览和沉浸式讲述,利用 AR/VR 技术重构历史城市景观,让游客体验北京从皇家规划到工业化再到当代城市更新的演变。应强调建筑解读和适应性再利用,将工业遗迹改造为文化地标,并将历史叙事融入公共空间设计,打造生动的历史博物馆。

文化价值角度,园区应探索佛道哲学与现代城市生活的交汇,倡导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理念。"天宁双塔文化节"可作为旗舰活动,举办展览和学术论坛,与国际机构合作探讨工业文明、城市更新和遗产保护。节日还可举办创意工作坊和文化市集,组织工业风艺术展、传统工艺坊和主题研学项目,加深公众参与。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特色,天宁一号应通过创新活动吸引多元受众。例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书会或舞台改编可将哲学思考与工业美学融合;赛博朋克街头艺术装置可将电厂的工业遗产与未来主题并置,创造过去与未来的视觉对话;佛教说唱表演可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古老智慧,使传统哲学更贴近年轻一代;基于神经科学的无神论冥想活动可从现代科学角度探索灵性,营造包容和智力启发的环境。

通过策划引人深思的跨文化体验,天宁一号可在古代宗教传统、工业遗产和当代城市生活之间建立动态对话,强化其文化特色和公众吸引力。

5.2. 提升社会和经济价值

借鉴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理论和刘易斯·芒福德对社会空间的见解,社区共建对振兴天宁一号至关重要。从社会价值角度看,园区必须打破物理和心理障碍,创造包容互动的公共领域。通过优化步行系统和增加文化空间,可提高可达性,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同时,引入创新创业空间可增强其经济价值,促进文化、科技和创意领域的跨学科交流。

在空间连接方面,园区应改善步行性、绿地和街景整合,加强与天宁寺、白云观和周边地区的联系。与文化地标合作开展教育项目和沉浸式展览,将天宁一号打造为更广泛文化旅游集群的一部分。与专业博物馆策展人和设计团队合作可提升园区景观的美学吸引力,根据历史和艺术爱好者的品味定制,并使其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

为培育活力社区,园区应发展公共广场、文化街区和绿色走廊,消除"围墙效应",促进居民与游客间的文化交流。建立开放共享工作空间将吸引创意专业人士,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共享社区。以天宁双塔文化节为核心,园区可举办街头艺术展、快闪音乐会和创意工作坊,激活夜间经济,将空间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社交中心。

5.3. 通过创新整合生态和文化价值

作为北京首个零碳智慧园区,天宁一号在生态价值创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园区应进一步将绿色技术与文化遗产融合,在增强生态功能的同时,培育根植于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文化氛围。

在生态空间设计方面,园区可融入垂直绿化、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呼应道家"无为"原则和佛教"缘起性空"理念。整合冥想空间和禅意花园等元素将创造整体的文化生态环境,滋养身心。与清洁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未来城市实验室,可推动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使园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展示窗口。此外,环保艺术展览和绿色市集等倡议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同时强化园区的生态特色。

5.4. 深化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融合

天宁一号已成功建立文化-科技-金融产业模式,吸引了高质量企业。然而,在产业多元化和创新生态激活方面仍面临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园区可利用其工业遗产和数字文化资源创建文化科技创新孵化中心。该中心将在数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等领域支持创业公司,提供市场准入、资金对接和行业指导,从而培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生态系统。与北京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将进一步使园区成为文化科技创新中心,为年轻企业家和新兴创作者提供平台。

拓展国际影响力方面,园区应通过跨学科合作积极与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和设计师交流,举办全球展览、论坛和文化交流项目。与全球领先的创意产业中心建立伙伴关系将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和战略视野,同时促进城市更新和遗产活化最佳实践的交流。通过学习与其价值观一致的国际项目经验,天宁一号可巩固其作为城市更新中文化和生态创新模范的地位。

5.5. 建立系统的教育价值框架

天宁一号应加强其作为教育平台的角色,提供结构化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深化公众对历史遗产、工业遗迹和城市更新理念的理解。通过策划"工业遗产+文化创意"项目,园区可通过工业主题市集、历史摄影展和城市更新讲座吸引参与者。

将历史叙事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园区应创造沉浸式教育体验,引导游客穿越历史到未来的时间线,鼓励对城市演变、可持续城市生活以及文化与科技交汇的批判性思考。这些举措将最大化园区的教育价值,培养公众对遗产保护和当代城市发展的深入认识。

Bibliography

Jia, L. (2018). Research on Spatial Integration of Old Industrial Site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Second Thermal Power Plant.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Wu, K. (2007). The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Areas: The Beijing Second Thermal Power Plant and Its Surrounding Renovation. Beij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Zhang, M. (2023). Urban Renewal Based o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isplay: A Case Study of the Renovation of Beijing Second Thermal Power Plant and Tianning Temple Tower Area. China Famous Cities. https://doi.org/10.19924/j.cnki.1674-4144.2023.005.004

不知为何,部分文献引用列表通过不了,需要完整列表的朋友请留言……

就在这里开开心心地互道晚安吧!再次感谢般舅果格动菲涞宝等所有陪我在北京看塔、吃肉的朋友们,非常,非常,非常想念你们!跨越亚欧大陆向你们大大比心!♥️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