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品茶》和《越整理,越轻松》读书笔记
你好哇,我是小青。以下是我的《女士品茶》读书笔记,写得仓促,本人水平也非常入门,如有错处,请行家指正。想好好学习统计学的朋友请放下手机,多看课本多做题,以下内容以闲聊为主。我从小的“学习风格”就是这样:正经知识扭头就忘,老师上课水时长讲的人物周边八卦,却一笔笔在课文页边记得清清楚楚。
为了妻子能读懂
谨以此书献给我42岁的妻子,亲爱的弗兰。我醉心于在职业生涯中收集统计革命先驱们的故事时,她一直在督促我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一部不涉及数学符号的书籍。弗兰并没有接受过专业数学教育,她帮助我对本书进行了数次修改,指出我在哪些地方的解释不够清晰。这本书的成形,尤其是那些表述清晰的段落的成形,都要归功于她坚持不懈的努力。
感谢弗兰,没有你,这本书我就更看不懂了!
理智与情感
你们不要回答调查问卷,也不要询问尘世上的事情,更不要顺从别人参与任何测试。你们不要与统计学家为伍,也不要研究社会科学。——W. H. 奥登
为了理解上帝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习统计学,因为统计学测量的是上帝的旨意。——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哈哈哈哈奥登刚好是个男诗人,南丁格尔刚好是个女护士长(嗯?)。其实我都能理解,毕竟艺术管理就处在时时刻刻被这两种力量拉扯,时时刻刻在捍卫人类个体尊严和自由,与提升管理效率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平衡,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敏感,时时刻刻考验情感与理智。
上帝是一种假设
19世纪早期拿破仑皇帝(Emperor Napoléon)与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之间的对话。拉普拉斯曾写就一部权威著作,描述了如何根据地球上的少量观测数据计算行星和彗星未来的位置。据说,拿破仑对拉普拉斯说:“我发现您在著作中没有提到上帝,拉普拉斯先生。”“我不需要这个假设。”拉普拉斯回答道。
“男神”、“女神”也是一种心理假设,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不需要这种虚构的假设了,而是有更多的能力和勇气去与真实、具体的人相爱相处、相互支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一种心理假设,小学生很吃这种。
一个处女座人士的自我修养
人们相信,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误差函数最终会消失。有了用于解释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微小偏差的误差函数,决定论哲学掌控了19世纪早期的科学,人们相信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宇宙初始条件和描述宇宙运动的数学公式事先决定的。
我们的高中课本在科学教育上走到了哪个世纪的发现?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什么影响?在中学之后,我们需要自己通过阅读去补充哪些科学知识?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高中科学教育主要涵盖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的科学发现,距离现在少说也一百年了;而现代科学哲学、统计学(尤其贝叶斯统计)、量子力学、复杂性科学等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补习的。•现代统计学教会我们在决策和判断中,必须接受不确定、随机性,接受不完美。量子力学我看了好多书,根本看不懂,我也不想假装看得懂;但是我把它们当诗歌来看,比绝大多数现代诗诗集好看多了,想象力之奇绝壮美,太有意思了。复杂性科学我也只能懂最浅显的那个部分,但仅仅如此,它已经成为了我人生观中最坚实的基础之一,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选择、性格发展,乃至审美倾向。•高中科学教育通常呈现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强化人类与自然分离的观念。•如果你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朋友,我想推荐 John Brockman 编辑的书,他创办的机构每年邀请各个学科有意思的前沿学者回答同一个问题,来为大众科普各个学科门类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新常识”。
概括全书
这些统计模型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出现的?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它们是对现实的准确描述吗?本书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我们还会介绍与这场革命有关的一些重要人物。
《女士品茶》这本书介绍了哪些统计模型?
•本书介绍了 t 检验、回归分析、贝叶斯统计、方差分析。它们的发现大多与农业实验有关。Ronald Fisher 是现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方差分析和最大似然估计等概念。William Gosset 在酿酒行业提出了 t 检验,解决了小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问题。George Box 是贝叶斯统计和现代统计学应用的先驱之一。Thomas Bayes 的理论为现代贝叶斯方法的应用奠定基础。•看到后面,统计学的部分我就不大看得懂了,我们这个入门课连卡方检验都没讲,更不要说贝叶斯统计了。后半本我就只看八卦了,什么费希尔老头子负隅顽抗,写论文拒绝认可吸烟有害健康啥的,还挺好玩的。我之前看过一本书里(忘了谁)说,在学习入门一个学科之前,先读读这个学科历史的八卦是很有必要的,它能让你在枯燥的字里行间看到人气儿,就不觉得与你无关了。这就相当于给自己生造了一个模拟“学二代”成长环境培养出的心理假设,萨特、波伏娃、梅洛庞蒂在花神咖啡馆里一桌聊天的时候,你总在旁边小孩桌喝奶,一闭眼还能闻到咖啡香和脚臭味,那你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肯定学得比一般人好点儿。
随机不只是运气
对现代科学家来说,随机事件并不是没有规律、出乎意料、无法预测的,它们拥有一个可以进行数学描述的结构。
科学家理解的随机和人们通俗意义上理解的随机有什么不同?
•科学家认为“随机”意味着事情的结果可能每次都不一样,但如果做很多次实验,可以预测这些结果的大致规律,比如抛硬币很多次,正反面的次数差不多是各占 50%;普通人说的随机,指的是毫无规律、碰巧发生、出乎意料、全凭运气。
哲学转变
我希望读者阅读本书之后能够对科学统计思想体现出的哲学基础的深刻转变获得一些理解。
什么是科学统计思想的哲学基础的深刻转变?
•统计学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两次主要转变:•首先,从拉普拉斯的经典概率论转变为频率主义。我们中学学习的那种袋子里有红球蓝球计算概率的方法,就是基于经典概率论,它是通过已知的信息和合理推测来判断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而频率主义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来估算概率,比如在一千次实验中,抛出了510次正面,那么估算抛出正面的概率是 51%(而不是预先推测的 50%)。19 世纪末、20 世纪初,Karl Pearson 提出了假设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Ronald Fisher 提出了方差分析和最大似然估计。•然后,从频率主义转变为贝叶斯统计。频率主义认为,概率是客观稳定的,只能通过实际的实验数据来估计;而贝叶斯统计意味着,在没有足够实验数据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推测来估算概率。贝叶斯认为概率不仅仅是实验的频率,更是信念、信心的度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贝叶斯方法在 20 世纪后期逐渐复兴。贝叶斯主义强调的是灵活性和开放性,鼓励我们在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下,始终保持接收新信息、更新信念。
科学实验设计的标准化
1935年,他写了一本名为《实验设计》的书,在第2章描述了女士品茶的实验。
费希尔(Ronald Fisher)这本关于实验设计的书是20世纪上半叶横扫所有科学领域的一场统计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费希尔登场前,科学实验已经进行了几百年。
费希尔这本书做了什么?对科学史带来了什么改变?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实验设计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而是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最大化实验数据的价值,确保实验结果有可重复性和统计显著性。他的工作使得统计学成为实验设计的核心部分,而不再仅仅是事后分析的工具。•在他之前,实验科学的设计多依赖科学家的直觉和经验。他促进了现代科学的标准化,将统计推断引入实验设计,打破了传统经验主义的局限,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进程。他的方法强化了数据驱动的研究理念。
就是那个 Pearson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统计革命始于19世纪90年代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的工作……卡尔·皮尔逊则首先认识到了统计模型的基本性质及其与19世纪科学决定论迥异的观念。
为什么这么说?他对统计学的贡献是什么?这个 Karl Pearson 和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的发明者是同一个人吗?
•在 19 世纪,科学界普遍受到决定论的影响,认为自然现象是可以通过确切定律或者方程来预测的,科学实验和观测应该揭示这种规律。但是 Karl Pearson 认识到,很多科学问题的答案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而统计学可以描述和处理这种不确定。•他贡献了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皮尔逊相关系数、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卡方检验的用处是判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是的,就是同一个人。
Karl with a K
19世纪70年代,年轻的卡尔·皮尔逊离开英国,到德国攻读政治学研究生。在那里,他迷上了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作品。为了向马克思表达敬意,他改变了自己名字的首字母。他在这个领域写了两本不错的作品,取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然后回到了伦敦。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的中心,他竟然组织了一个青年男女讨论俱乐部。在俱乐部里,青年男女们仿照德国和法国上流社会沙龙的形式,以男女人数相等的形式聚在一起(没有年长妇女陪同)。在这里,他们讨论世界上的重大政治和哲学问题。事实上,皮尔逊在这个环境中结识了自己的妻子,这表明他成立俱乐部的动机可能不止一个。
嚯!八卦!带劲!
我的统计学是观音菩萨托梦考的
费希尔最接近p值显著性定义的一次论述出现在1929年《心灵研究学会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心灵研究是通过科学方法证明第六感存在性的研究。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们考试的一道计算题就考这个,本来以为是很严肃的一个知识点,没想到费希尔是用它来研究第六感的。
话说,我统计学考试当天早上做了个特别神奇的梦。梦见我和观音菩萨说:“我算出来了我的人生要什么,我要[6, 某个数值我忘了],这就是我要的幸福,这样我就满足了,我不想为了更多的愿望而承受痛苦。”她说:“你确定吗?”我说:“我算了我的 p 值,只要 p 小于我设定的显著值 α ,我就能以 (1-α)*100% 的信心拒绝‘我不会幸福’的零假设,这就够了。”梦中醒来看时间正好早上六点,闭上眼睛回到梦里,菩萨说:“算的很对,想睡可以再睡会儿。”
可能现在这个宇宙是我万千人生故事的一个特定实例、观察样本?菩萨是不是想托梦让我在每个平行宇宙里都多睡会儿?似此星辰非不非昨夜自有菩萨保佑,为谁我也犯不着风露立中宵?哈哈哈哈感谢。
随机抽样有什么难
人口普查局新招了一位年轻的统计学家,叫做威廉·赫维茨(William Hurwitz)。汉森与赫维茨成了亲密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重要论文,并在1953年出版了一本教材——《抽样调查方法与理论》(与第三作者威廉·麦多合著)。这本书是他们的巅峰之作。汉森与赫维茨的论文和教材在抽样调查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常被人引用,该领域的许多工作人员甚至以为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做汉森·赫维茨。
为什么人口调查中的随机抽样这么难?难点在哪儿?什么是有效的随机,什么是无效的?
•难点比如:无法获得目标群体的完整名单;选中个体拒绝参与调查或无法联系;调查人员实际操作中可能有选择地联系某些群体,比如容易联系的群体;多层次、多区域的抽样设计,需要每一层的样本都能有效代表该层次,且不交差干扰。
统计部门
同喧嚣的白宫或国务院相比,这个普普通通的劳工统计局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实际上,它是错综复杂的政府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齿轮,政府需要依靠信息来运转。罗斯福新政期间来到华盛顿的有志青年很快发现,如果没有关于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信息,他们就无法制定政策,而这些信息当时是不存在的。罗斯福新政的一项重要创新就是建立生成这些信息的必要机制。
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没有统计部门吗?
•有,但罗斯福新政前的基本统计机构职能不够完善系统,比如新政前就已经有劳工统计局 BLS、人口普查局 Census Bureau 等。•1972 年,创立了商务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 BEA,现在像 GDP 这样的与经济相关的重要统计数据都是它负责发布的。
数目字管理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通过组织美国首批统计性质量控制项目,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沃尔特·休哈特和国家标准局的弗兰克·尤登(Frank Youden)将统计革命引入了工业界。将统计革命引入公司高层办公室的工作则是由戴明完成的。在以缺乏数学知识的管理者为读者群体的《走出危机》一书中,戴明认为管理者的许多思想过于模糊,无法在生产中使用。汽车活塞应当是圆的,这句话当然没有错,不过如果无法测量一只活塞的圆度,这种说法就没有任何意义。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测量。要想测量产品的某个特性,必须对这一特性(如圆度)做出明确的定义。由于所有测量值本质上都是可变的,因此我们需要确定这些测量值的分布参数。同卡尔·皮尔逊在参数的变化中寻找进化证据类似,戴明认为管理者有责任监督这些测量值的分布参数,并且改变基本生产条件,以改善这些参数。
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强调,中国历史上的管理者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能力。我其实很感兴趣这个领域在艺术管理中的应用,我觉得在批判过度量化研究之前,我至少得先搞懂量化研究的方法、优势和局限。
统计学家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经与化学家、药理学家、毒理学家、经济学家、临床医师和管理人员合作(我们为管理人员开发了用于决策的运筹模型)。这也是统计学家每天的工作能够如此精彩的原因之一。数理统计方法无处不在,而统计学家作为数学模型方面的专家,可以与几乎每一个领域的人合作。
原来当统计学家这么有意思,和我小时候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他们应该多和小孩说说自己工作好玩的一面,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谁儿时的梦想是当统计学家。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喜欢请点赞评论打赏,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 💚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转发给一位你喜欢的朋友,也许能让这个家伙感受到一些友好的陪伴。祝你幸福!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工程师转行的整理师蚂小蚁写的书《越整理,越轻松》。这位整理师的工作思路和写作风格都是我喜欢的,她很明显是个罗素爱好者,而且在书的结尾,她果然没忍住露出了一堆我熟悉的项目管理术语哈哈。是我喜欢的 nerd。
自从我把房间整理得完美符合我自己的心意之后,每天就只是抱臂对着书架发呆,就能感到怦然心动。昨天根据书里的建议又优化了一点,把远超出我意大利语水平的书放到了漂流书架。反正一时半会儿也看不明白,干嘛要请它们在我眼跟前天天提醒我有多笨。又不是没书看,以后想看随时去图书馆借适合我水平和兴趣的书就好了。现在是我人生中所有物品最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时候,而且我还在变得更好。天呐。
我在文档里其实已经整理了整本书的摘抄,但是想了想,我觉得最值得分享给你的,是作者对“整理”这项工作的定义。毕竟,项目管理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工作,就是确定项目的 scope。整理的合理目标应该是什么?一个整理好的系统,理想的状态是什么?什么不属于整理能实现的目标?如果你也被这个 scope 打动,你可以去完整看书,去学习具体实现的方法。
1.整理是为了不整理。2.整理的本质就是分类,先按照“它是什么”来分类,再按照“我希望它是什么样”来分类,把我们不熟悉、不喜欢、不想要的高熵状态,变成我们熟悉、喜欢、想要的低熵状态。在《幸福之路》中,罗素把这样的工作称为“建设性工作”,它表现为,初始状态相对随意,结束状态则具有目的性。在罗素看来,建设性工作会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3.整理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让自己维持在低熵状态的系统。低熵系统,应该是高信息、低噪声的系统。整理收纳的终极目标,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信息,减小噪声,完成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可控到可控,从不符合预期到符合预期的转变。4.家居整理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打造“知道、够放、好用、好看、喜欢”的家。5.缺乏关联的记忆是很难被提取的,我们不可能靠记忆去管理大量的物品和信息。我们需要通过系统的整理,把一切都纳入系统逻辑。有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逻辑,即使已经完成整理几个月,甚至几年,我都能推导出客户家里的某一类物品在哪里。6.如果一个人家里有3000件物品,那么这些事情就要重复3000次,最后要保证一切都各居其位,彼此和谐共存,为生活需求服务。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这种状态依然是稳定的、可以复原的。7.爱自己,也并不是把自己的生活拿去给他人欣赏,而是爱护自己的时间和能量。能够真正疗愈我们内心的,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惊艳,而是那份在细水长流的人生里不会轻易坍塌的安全感和确定性。8.整理收纳解决的是如何搭建环境来服务你的生活,至于“我现在想怎样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寻找。
然后分享书里讲的一些可爱的故事吧。
曾经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来找我们帮忙整理她的家,在我们去她家之前,她专门提醒我: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家里的气氛剑拔弩张,可能会出现一些沟通的问题。果然,在我们开始整理之后,孩子表现得非常不配合,最后扔下一句“不准动我的东西”就自己出门了。这位妈妈跟我说,大概是因为之前有好几次,她瞒着孩子偷偷扔掉了他的东西,所以孩子对收拾屋子这件事特别反感,经常因为这件事情和她吵架。我们没有动孩子的个人空间和个人物品,只是把她家里的公共空间整理妥当,并且把妈妈原本塞在孩子衣柜里的、暂时不穿的衣服全部拿回了她自己的房间。
从我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鼓励他筛选自己不需要的玩具。其中有一小部分玩具是他曾经非常喜欢的,陪伴了他很长时间的“老朋友”,但现在确实不需要,也不符合他的年龄了,需要腾出空间给他现在使用的物品。我会给孩子和这些“老朋友”拍一张合影,然后把它们装到干净的盒子里,放到楼下的垃圾桶旁边,让孩子对玩具们说一声:“谢谢你们陪我这么久,现在你们可以去跟别的小朋友玩啦!”等到我们再去看的时候,一般都会发现玩具已经被人拿走了,孩子也觉得很安心。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分离,他现在很少在流通物品的时候有特别强烈的抵触情绪了。
我跟小山说:“你记住,这个位置不叫‘被子收纳’,而叫‘妈妈的爱’,平时你就当它不存在,完全不需要打开它。但妈妈的爱一直在这里,妈妈来看你的时候,也可以让她看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并没有被拒之门外,而是被妥善收藏好了。”
有一次,我从一位客户家里整理出了大量的锤子、螺丝刀、钉子……当时我就问女主人,家里又不是开五金店的,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维修工具?女主人笑着说,她的丈夫很喜欢收集这些工具,她之前也很难理解,后来丈夫一本正经地跟她说,如果遇到丧尸危机,热兵器是没有用的,这些冷兵器也许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听起来真的好有道理啊!于是我们决定,除了日常真的用来维修物品的那些螺丝刀,剩下的全部放到玄关的大柜子里,不影响日常生活,但万一哪天丧尸真的到来,他们一家人就可在第一时间拿起武器抵御敌人,保护这个小家了。
《伤脑筋的话,就改变分类方式吧!》的作者在书中分享说,他有4个孩子,孩子们平时都在一个大房间里学习。他曾经觉得让孩子们共享整个空间,同心协力做好整理是最好的,但他发现孩子们总是互相推卸责任:“这个是姐姐乱放的”“这个是妹妹没有收好”。于是,他用网架做了个屏风,把每个孩子的书桌隔开,这样孩子们各自拥有了自己的专属空间。他惊喜地发现,房间开始变得井然有序了。边界清晰了,责任也清晰了,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少了,他对孩子的批评也少了,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了。
我不止一次拒绝过年轻人请我们去帮助他们的父母做整理的需求。这些老人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每一件东西都有用,且都在该在的地方。但孩子们觉得他们囤积了太多不需要的东西,必须断舍离。这个时候我们去争论究竟该不该扔掉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答案的。老人一般都会说,将来可能还能用到,实际上将来用不用它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这对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一种生存的信念。我们强迫他们丢弃,背后隐含的台词是:这些东西不会用上了,你没有什么未来了——这确实让老人很难接受。
另外,看完这本书,我很想重温一遍罗素的《幸福之路》。这好像是我大一看完的第一本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幸福之路》中说,培养一种有条理的思维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有些人很自然地便将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另一些人则将生活视为一连串没有关联的事件,既不确定,也不统一。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可能获得幸福,他们会逐步建设环境让自己得到满足和自尊,而后者却会被环境之手推来搡去,永远找不到栖息之地。”
能确切知道自己的东西在什么地方,不需要翻找就能拿到,是一种很好的感觉,朋友们,我推荐大家体验一下。我曾经在一本写给被酗酒的大人养大的人的书 Adult Children of Alcoholics 里面看到过,说你经历的情感忽视,会让你习惯于生活在混乱之中, 你还以为这种困扰和脑雾一样是普遍存在的,其实不是的。很多年前,当我亲眼见到同龄人完全不用翻找就从宿舍立刻拿出一样并不常用的物品的时候,我惊呆了,对方却觉得习以为常。
只要你好奇有秩序、被自己关爱的生活到底啥样,迟早,迟早有一天,你会给自己一个答案。抱抱来自兵荒马乱的你,现在你安全了,可以安排好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了,愿你的花园四季有清芬。
最后吐槽一下。虽然这本书写得还挺不错的,但关于以上这点,我要狠狠反驳!多年以来,总有逆党嘲笑我们香蕉盒子爱好者啊,我怀疑你们根本没有尝试过使用香蕉盒子。它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兼容几乎所有形状的香蕉,我试过无数次,你们爱信不信。香蕉放包里就是容易挤破挤烂,我是真的会心疼,香蕉盒子发明者是我的知音!:)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喜欢请点赞评论打赏,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 💚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转发给一位你喜欢的朋友,也许能让这个家伙感受到一些友好的陪伴。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