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lings

女侠,晚安

你好哇,我是小青。从之前写的笔记里整理出今天这篇,送别我喜欢的女侠大 S。

女侠

毛不易在《毛雪汪》里概括说郭麒麟择偶的理想型是女侠,郭麒麟哈哈哈哈大笑表示认可,说认识的都是这样的居多。我能理解他喜欢女侠,他童年太缺爱了,既需要一个更温柔宽和的爸爸,也需要一个能为他撑腰壮胆的妈妈。他找对象很难……因为即使认识很多表面上的女侠,真的深入了解,侠只是她们为自己搭建起来的表层盔甲,也都会发现她们内里各有各的脆弱不堪和拧巴。

真的里里外外都强大的女侠,即使存在也很稀少,而且就算找着了也很可能忙着干大事,没功夫也没兴趣关心他。

到头来,通过伴侣去疗愈童年创伤都是徒劳的,成年人得支棱起来去直面遗憾,大胆地做个敏感的人,体会痛苦和脆弱的所有感觉,然后让创伤代际传递在自己身上终于被理解和斩断,对同样的难题学会新的解法,替自己解围,也替自己文化血脉里的八辈儿祖宗重获新生。

女侠之大者,为自己。

大耳刮子

《红楼梦》是梦,不是真的,因为林黛玉的眼泪最终居然真的唤醒了贾宝玉的良知;现实生活中,你的眼泪是唤醒不了他人良知的。孩子们,咱们还不如胳膊练壮点,给每个说你“哭哭哭,就知道哭”的邪恶大人,一人一个大耳刮子。一个不够,反手再来一个大耳刮子。

孔子也喜欢甜妹

孔子让得意门生说说自己的社会理想,大家比着赛着吹牛,最后有个叫曾皙的男甜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笑眯眯地赞同说:“吾与点也。”你看,说到底,孔子他老人家也同意我的观点,成功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拥有并珍惜阳光甜妹。甜妹的笑容就是社会的金丝雀:《山花烂漫时》赢在有活灵活现的柳细莺,《我本是高山》输在整个故事生态里面容不下一个甜妹。

《山花烂漫时》我最喜欢的学生角色是柳细莺,任何下乘版本的张桂梅故事改编都能塑造出勤奋刻苦性格孤傲的学霸、性别认同障碍的“女汉子”,但是柳细莺这种生长在石头缝里的阳光甜妹,才真是人类之光、人间童话。

剧作能让我们体会到,她那管膏体硬如钢铁、味道刺鼻的橘子皮皮色口红是真的很珍贵。我们一半自嘲着看傻闺女失恋的笑话,一半真心同情她,这才体现出编剧水平高。其实再奢侈昂贵的爱情信物也都是经不起祛魅的,创作者并不全然否定小朋友不合时宜的爱情,而且在镜头前给了柳细莺在小伙伴面前为自己幼稚但真挚的感情平等辩护的机会。这场戏她看似寡不敌众,但换个角度看,她又何尝不是舌战群儒?室友们看似更“懂事”,被气得说不出话又何尝不是因为她们其实是更不懂人事的小孩子?

这是真的人道主义。她贫穷弱小,他肩膀稚嫩,但爱情不是假装的。他们应该长大,应该成熟理智,应该抓住机会,不应小富即安,但爱情仍然不是假装的。生死、情爱、无常、四季,不随贫富贵贱流转。我们想和老师同学们一样“为了她好”,但前提是我们真的喜欢并无比珍惜这个甜妹。她笨,她穷,她缺爱,她考试倒数第一还笑嘻嘻,但她在这样的处境中依然时时温暖如朝霞,多好的女孩子。

在一个更繁荣的社会里面,电视剧里面大英雄张桂梅可能不是主角,小英雄谷雨、蔡蔡也不是主角,笨蛋甜妹恋爱脑的柳细莺才是主角。就像《请回答 1988》,成德善才是主角。不是谁优秀谁才是主角,而是谁能体现出丰富的人性魅力和性格弧光,谁才是主角。

要说谁克服的困难大,取得的进步多,其他几位同学还真不一定能和柳细莺比,她可是从数学 6 分进步到考上大学的;而且谷雨有干妈疼,蔡蔡有亲妈疼、亲爸支持,柳细莺是里面开局最苦最穷、离发疯最近的,但她身上毫无怨气和戾气,反而让所有孤僻冷峻的人都感觉被她温柔拥抱。任何人离开又回来,最早去表达想念和接纳的都是她,笑到最后甜如奶茶的也是她。张老师辛苦一辈子,想要的不是学生考清北,而是女孩子们得到幸福,而柳细莺是拥有制造幸福的能力的,这多难得啊。观众很自然会想知道,从她的视角,她经历了什么。

聪明的磐石大可以有青云之志,但《诗经》其实从来没有嘲笑过蒲苇纫如丝。

反驳东日

什么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闺女要体谅,你给宝拉当爸爸不是当过第一次爸爸了吗,不是当得蛮好的?

学技能

对我来说,学知识最快的是看书写作,学技能最快的是老师一对一指导。因为学技能其实有至少一半的障碍是心理障碍,老师的温柔的眼睛和温暖的手,会融化我的自我保护机制,让我感觉我的生活朝着美的方向改变是安全的,是可以的。学会之后回来看那些技巧,常常会感觉啥也不是,甚至理解不了自己当初怎么就学不会的。

妈妈,你要过得够幸福,自信到敢被恨

我小时候就知道,父母“为了孩子”不离婚是错的,我也知道父母离婚之后相敬如宾、各自疼爱孩子是可遇不可求的童话,但我不知道二者之间还有什么局面,是做人水平一般的普通人类可以追求。

今天听说一种模式是,孩子判给爸爸,爸爸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妈妈和男朋友过得恩恩爱爱、生活富足。爸爸把婚姻破裂、家里没钱的责任全推卸到妈妈身上,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同时对孩子也是真好。妈妈过得稳稳当当、舒舒服服的同时,不与爸爸和孩子辩驳,允许孩子向自己投射攻击性,以自信、强大和平静喜悦来包容暂时的恨意。在这个局面中,谁都不是完美、清白的好人,大人不跟孩子争抢道德高地和安全感,各得到了各的实际利益,孩子也得到了该有的身心保护。

为什么这个孩子比在父母“为了孩子”不离婚的家庭更幸福?因为父母互相怀着仇恨怨怼还非要同居的时候,谁都过不好,也不可能忍住不说对方坏话。爸爸跟孩子说妈妈是荡妇,自己是苦命人;妈妈跟孩子说爸爸是渣男,自己是苦命人;孩子相信谁?爸爸妈妈日子都过得稀巴烂,孩子依靠谁?父母都情绪脆弱,一个一碰就炸,一个一挨就哭,孩子的攻击性只能向内释放,只能认为都是我不好,都是我多余,都是我不配,都是我害了所有人。

我是那个天塌下来我也要争考第一的孩子。我是那个从幼儿园开始有 crush,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暗恋,不管这世上谁分手、谁离婚我都相信爱情,谁跟我说“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在你看不见的时候都打架”我都坚决不信,毫不怀疑我必将亲眼见到且终会亲自组建美满亲密关系的天生情种。我是那个像看纪录片一样研习各种电视剧里人际交往、情感流动的笨拙观众,也是从十八岁开始看了十几年育儿书籍的朋友圈资深共享育儿顾问,还是对线上线下各个年龄段朋友们幸福亲密关系进行超长时间跨度田野调查、超近距离观察见习、细致复盘分析、事后认真访谈并在日记里撰写报告的野生人类学家。

所以,我被父母投射攻击性,被骂“白眼狼”、“放断线的风筝”、“六亲不认”、自私自利、无情无义,是必然的。因为这个家,一度只有我有足够稳定强大的情绪能力来承接。

这事你们有责任

话说,我今天上课干了一件整个学生生涯最勇的事情。我直接举手打断课堂,问教授请来的客座老师:“不好意思,请问您在讲什么东西?前面这三页我都一点儿没懂,越听越不懂,也不知道您为啥讲这个。”然后老师有点意外,但是欣欣然翻回开头,用小学生能听懂的比喻把抽象的拓扑结构重讲了一遍,然后整堂课我全都听懂了,还和老师留了联系方式嘻嘻。

朋友们,你们成功把一个恨自己、孤僻、恐惧、刻薄、动不动就想逃或是想死的年轻的我,一点点慢慢养成了一个敢爱敢恨热情大方的甜妹,在看不在看的各位,都承担挺大的责任。

晚安,熙媛。

“我最想要的告别式,就是要开心欢乐,大家喝我最喜欢的香槟,吃好吃的东西,大家来了,千万不要哭喔!”

#life